(相关资料图)
原标题:名著改编要尊重原著精神
胡祥
不久前,改编自路遥经典文学作品《人生》的电视剧《人生之路》在央视热播,观众在播出前可谓拉满了期待值——因为已有一批文学名著改编的作品珠玉在前,如《人世间》《装台》《平凡的世界》等,都凭借突出的艺术品质深受观众欢迎。但是这部作品播出后,却让观众大跌眼镜,最大的争议在于作品的“魔改”——特别是作品对时代精神氛围、人物性格和剧情设置都与原著发生了巨大反差,引发观众失望。
比如男主角高加林从一个卑微隐忍的农村青年变成了一个奔放欢脱的现代青年,骑着崭新二八自行车飞驰在乡间平坦的柏油马路上与发小“飙车”;而原本温柔善良、具有金子般心灵的女主角巧珍被改编成了一个皮肤黝黑甚至带着豪放的女强人形象。争议更大的是剧中学子准备高考情形的描写,教育局领导马股长来校做考前动员时近乎神经质的表演,非常浮夸;学校用珍贵的蜡烛为学生举办文艺晚会,可谓不切实际的大手笔;女同学的妆容和服装过于现代,有的同学看到预考成绩张榜后激动地说“yes”……不少观众表示这些情节没有尊重历史的真实。
实际上,作品中也不乏精彩的现实主义情节。比如第四集中,高加林选择来到村小学当民办教师,看到破旧漏风的教室,看到孩子们提着土豆、玉米面、母鸡等形形色色的“学费”,看到女代课老师背着孩子拉着绳子坚持上课,这些都非常具有震撼力,就是因为真实地还原了当时农村落后的教育环境,同时又展现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教师无私的奉献精神,产生了一种沉郁悲怆、感人肺腑的精神力量。但是,因为前面两集相对浮夸的手法,“劝退”了不少观众,导致这些精彩的现实主义剧情段落可能不被看到,实为可惜。
经典的魅力在于经历岁月的淘洗依旧能绽放思想的穿透力和情感的感染力。《人生》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作者准确地把握住了当时的时代发展变化点,特别是展现当时城乡二元制度环境造成的人物命运的悲剧根源,还有农村青年不甘平庸、渴望改变命运的苦苦挣扎。正如有评论指出:让无数读者从作品中看到了自己。作品深刻的思想洞察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引起全社会关于“人生命运”的大讨论,时隔多年依然能激励人、鼓舞人。说到底,小说原作的力量来源于作者坚定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
而电视剧《人生之路》却把原著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弄丢了。客观上说,创作者对于这部作品的改编是有创新意识的,特别是着力进行了时代和主题嫁接,改变了原著中过于沉重苦涩的情节和自卑内向的人物性格。比如开篇就是剧烈运动中的高加林,想突出他一种奔放、积极、主动的性格,特别是他骑车到学校后,撞倒了一片自行车,居然不管不顾进入教室,这就是典型的当下校园剧的描写手法,迎合年轻观众的喜好。这在物质生活相对丰裕的当下自然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自行车就这样摔坏了,难道主角一点不心疼?要知道高加林在小学教课一年的工资才50多块钱。这显然是前后矛盾的。包括高考录取通知书被村主任私自篡改掉包的情节,不少“过来人”观众认为存在极高的操作难度,这样改编实际上将人物的命运悲剧归于个别的人为因素,作品的境界就低了。
如果我们把观察视角拉长,这部作品存在的问题,实际上也反映了当下部分现实题材电视剧存在的问题。比如电视剧《心想事成》中想表现胡同里老北京普通人生活不易,设置了一家人挤在四合院的故事情节,但是作品实际上呈现的画面却是装修现代温馨、采光极好的四合院环境,与剧中角色所说的拥挤环境形成了鲜明对比,引起巨大争议。还有不少都市题材剧都存在这个问题,主角嘴上说在大都市生活有多拮据窘迫,但电视画面显示的却是住在一般人都难以承受的豪华公寓。还有近期播出的警匪悬疑剧《回响》中,想表现受害人家庭经济困难,可镜头里受害人却住着带花园阳台的楼房,吃着丰盛的饭菜,丝毫看不出经济困难的情况……观众看着非常不解,不知到底是该相信剧情的设置,还是该相信自己的眼睛。
现实题材是最能反映时代风貌、展现时代精神的艺术类型。应该说,当下现实题材创作已经成为电视剧创作主流,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也成为全行业的共识。而近期部分现实题材电视剧出现伪现实、悬浮问题,说到底,还是在于现实主义创作理念的偏差。现实主义创作首先需做到艺术上的真实,这是现实主义最基本的要求。这种真实,既要把握时代矛盾的真实,也要尊重历史的真实,还要确保具体人物塑造、情节编织、行为动机,乃至最基本的服化道的真实,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成为经受住时间检验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