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持续长达两千余年,其间既有明君、贤君统治的太平盛世,也有昏君、暴君导致的乱世。虽说不论怎样的“盛世”,封建统治者对于底层百姓的压迫都始终存在,但相较之下,总有一些时期百姓更加安居乐业、社会发展速度更快,如唐朝就有大名鼎鼎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贞观之治”发生于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他励精图治,重用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贤臣,创造了号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繁荣局面。在他之后,唐玄宗李隆基又缔造了“开元盛世”,当时唐朝国力达到极盛,万国来朝的景象传为千古佳话。那么,同样是社会繁荣、百姓和乐,“之治”和“盛世”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区别呢?
要搞清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看看历史上最初的治世和盛世都是怎样的一番场景。一般认为,文景之治是我国封建时期最早的治世,而紧随其后的则是汉武盛世。文景之治由汉文帝、汉景帝两代帝王缔造,当时的汉王朝刚刚从秦朝末年至西汉初年的一系列动荡中恢复过来,百姓急需休养,于是汉文帝采用黄老之学提倡的“无为而治”治理国家,取得了极佳的效果。
(资料图)
为了贯彻治国理念,汉文帝不但以身作则带领宫中妃嫔减少支出以提倡节俭,还下达政策减免赋税徭役、鼓励农业生产。经过汉文帝的一番努力,汉王朝走上了平稳发展的道路,国力迅速提升。汉文帝去世后,汉景帝将其治国之道继承,社会得以进一步发展。
汉景帝去世后,年轻的汉武帝登上皇位,他在位期间不管文治还是武功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文化上,他确立选拔人才的“察举制”,又采纳董仲舒的理论,将经过其改造后的儒家思想奉为主流。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利于思想多元化发展,但对于维护封建统治大有裨益,甚至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社会稳定和人才系统化培养。
武功方面,汉武帝一改此前对匈奴的防守态势,不惜消耗大量人力物力也要主动出击。他在位期间,卫青、霍去病等杰出将领涌现,汉军对匈奴也取得了诸如“封狼居胥”等显赫战果。汉武帝在位期间的“盛世”和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的治世相比,不同之处似乎就在于汉武帝在军事方面也有所作为。
接下来说回文章开头关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比较。众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拥有杰出的军事才能,在当上皇帝之前可谓战功赫赫,为唐朝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即位之后,唐太宗派兵攻灭东突厥,大败高句丽,被游牧部落尊为“天可汗”。相比之下,唐玄宗则是在位前期将东北三省纳入版图,又凭借强大的国力赢得了周边各国的朝拜。
从贞观年间到开元年间,唐朝国力进一步增长,军事实力也随之加强,社会经济空前繁荣。然而,盛世的泡沫破灭后原本隐藏的社会问题纷纷暴露出来,年岁渐高的唐玄宗却无力扭转颓势。终于,安史之乱爆发,唐朝正式由盛转衰,此后尽管数次中兴但都没能恢复昔日荣光。
最后,再来看看明、清两代备受争议的永乐盛世和康乾盛世。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数次亲征漠北建立战功,又派出郑和下西洋传扬国威。为了传承自古以来辉煌的文化成果,明成祖还下诏编撰《永乐大典》,尽管如今只存世八百余卷,但其中内容仍然极具价值。与明成祖类似,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在位时武有平定三藩、收复台湾、远征草原、平定叛乱,文有《四库全书》等。
封建专制达到巅峰的明清两代国力较之前不断提升,但百姓的负担也持续加重。此外,在《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成书的同时,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禁锢而大兴文字狱,这成为了文化发展的巨大阻碍。于是,国家财政收入、生产总值不断增长的同时,百姓的生活水平却不断恶化,这招致了人们对于封建王朝后期所谓“盛世”的批判。
从上述对治世、盛世的对比,我们可以大概总结出一个规律,那便是封建王朝的盛世都出现在国力到达顶峰之际,因此每个王朝就只有一个。而在盛世来临前,治世往往会先出现,此时统治者往往推行轻徭薄赋、鼓励生产的政策,从而积累大量财富。
治世结束后,社会进一步发展,盛世便水到渠成般来临,而盛世的统治者往往会通过消耗人力物力实现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共同繁荣,从而赢得巨大的影响力。换言之,“之治”往往在“盛世”前,为其提供基础,而“盛世”则通过各方面都取得成就来彰显国力之强大,但同时也常常伴随危机,标志着王朝的由盛转衰。